close

文章話題雖然嚴肅,但還是先看看 Puppy 雅的可愛照片



也許就哲學家的眼光來看,小孩似乎胡說八道能力超強,說謊不用打草稿。然而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時間概念未發展清楚

二歲左右小孩的一個大特色,就是開始講話,但很多抽象概念未尚發展成熟。「時間」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年紀的小孩,基本上只能分出「現在」以及「之前」(或是「昨天」、「曾經」)。「昨晚」、「前天」、「上個星期」、「明天」,對他們而言都是模糊不清而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的。 有些小孩在這個階段,會試著用具體的事件區隔時間,「睡覺前」及「睡覺後」常常成為區分的工具。睡覺前發生的事情都是「昨天」,睡醒後就是「今天」。因而詢問睡完午覺的小孩「早上做了什麼」,他們會以睡醒後做的活動來回答;至於真正早上做的事,他們會告訴你:「那是昨天做的」。

個案一裡的伊特馬,正是這個狀況下的孩子。黑輪在上個星期的某一天睡午覺前因為生病被媽媽帶回家。那天睡醒的伊特馬,無法區分「今天中午」以及「上星期的某一天中午」,只是記得黑輪被帶回家的這件事,因而十分堅持他是對的。

他有說謊嗎?並沒有,只是因為尚未有能力區分時間,造成認知上的誤差。在看到黑輪從睡房走出來之前,他就是相信黑輪已經回家去了。

這時做大人的,也不用急著更正他,或是指責他亂說話(因為他其實並沒有)。要做的事,是設法指出事實來。如果沒有適當的方式指出事實,也就算了,只要在孩子說他相信的事物時,再次更正他。也不要跟孩子吵架,或強迫孩子接受你知道的事實。

像是伊特馬的這個例子,就算他堅信黑輪生病回家了,又如何?我們大人又記得多清楚過去發生的事? XD

活在自我中心的嬰兒

嬰兒出生後對世界的認知狀況,很是道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他們並沒有能力區分「你、我、他」,就更不要說「你的、我的、他的」。

 這個年紀的小孩也總是覺得全世界都是他們的(別人搶我的玩具,我很生氣),很難理會別人的感受(我拿了別人的玩具,他為什麼哭?)。社會心理學解釋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就是要從 " I " 到 " me" ,從 "play " 到 "game" ;也就是說,社會心理的發展,是從自我中心(I love this toy, I want this),漸漸瞭解被動的狀況 (could you give me ? Do you love me? )、從單獨玩耍,到瞭解各種遊戲有不同的、由他外的人訂的、要共同規守的規則,而不是他可以主導所有遊戲進行的方式。

嬰兒要發展出「我的」的概念,通常要經歷第一次的「叛逆期」~二歲。二歲之前,通常跟嬰兒最熟悉、最愛的對象是母親,所以也有學者稱這段期間是「孩子與母親分離」的第一次。在這個時間之前,通常母親可以不問孩子,就決定孩子的吃穿睡及所有時間表。母親要如何、小孩就照作,因為母親與小孩是一體的。二歲後,很多小時乖巧的小孩突然變成野蠻難處理。早上起床堅持要昨天弄髒、還在洗衣機裡的洋裝而不是媽媽準備好的短褲;不要吃稀飯,一定要喝牛奶;要自己穿鞋子,不肯讓大人幫忙,然後穿不好又大哭…。小孩透過與大人的不同意見(就是一直反對大人要小孩做的事)以建立起「自我」。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段時間沒有好好跟媽媽分離的小孩,在語言發展上,就算經過大人細緻而耐心的教導後,還是會發生主詞及所有格錯亂的狀況。去年我園裡有個小孩,總是以「你」代替「我」。下午爸爸來接他時,他不會說:「我要回家了」;相對的,他會說:「你要回家了」。原因是大人對他的問話是:「你要回家嗎?」,他分不清楚他跟大人之間有什麼不同,所以也用:「你要回家」來回答。

案例二的艾瑪一歲十個月,也正是還分不大清楚「你我他」的時候。另外,她也才開始說話,對字彙的意義並不是很懂。當她告訴我們:「這是我的」的時候,有時真正的意思是:「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想要的」。這個年紀,所有想要的、喜歡的,自然都是「我的」。我家 Puppy 雅一歲三個月時,還不會說話,卻也認定所有她在玩的都是她的。我親眼在兒童醫院看她爬到候診室的木馬上,硬是把一個正在玩木馬的三歲男生推下木馬…為什麼,因為那是她之前在玩的,就是她的。

艾瑪說謊嗎?並沒有。因為字彙不足、認知發展還不到,她就認定所有她要的就是她的。 這時大人怎麼做呢?一樣的,不要指責小孩說謊(小孩因為很想要而說是「我的」這種事,有時到了小學都還會發生)。大人要做的是很耐心而用細膩的語言跟孩子做對話。先問小孩:「你說這是『你的』的意思,是指『你很想要』嗎?」,先釐清小孩語言能力上不足的問題,再進一步教導小孩。

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停的跟艾瑪說:「這是妳正在玩耍的洋娃娃」。 類似這樣的對話,我每天在幼稚園裡至少要說個十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