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新華社


每年的以色列國慶日前一天,是「陣亡戰士紀念日」。

以色列從開國之後,打了五次大戰爭以及無數次的小型軍事行動。無大戰役的時候,每年死在軍中的約有百人。

數目不大嗎?

以色列並不是個大國,人口只有六百萬,去除不當兵的阿拉伯人(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正統猶太教徒(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五), 目前正規軍只有十七萬人左右,退伍軍人則約五十萬左右(每年服役一個月,直到四十歲或四十五歲),所以每年十八到四十五歲的男人,約有萬分之五的機會死在軍中。

就我的周遭認識的人中(「認識」是指他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他是誰,講過話、聊過天、彼此認識),有直系親屬或兄弟姐妹(親戚就先不談)死於戰爭中的,就有五個人。若要把範圍擴大一點,幾乎沒有那個家庭沒有人死在這五十年的戰爭中。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朋友的父親,死於「贖罪日」戰爭。當時埃及與敘利亞同時南北圍攻以色列,埃及兵力32萬、敘利亞兵力15萬,以色列一開始則只有正規軍及後備軍共 13萬人左右,還得分散在兩個戰場,因而兩邊一開始就是血戰。朋友的爸爸是我婆婆的好朋友,十分有領導特質。早期社區剛成立時,沒這個沒那個,他一手規劃了整個社區的發展,引入許多資源。社區大半的老人都認識他、敬重他。贖罪日戰爭時他以後備軍的身份點召,血戰西奈半島。他開的坦克被埃及的反坦克飛彈擊中,全身著火燒燙傷,還沒有馬上死,一路痛苦的被送回以色列,最後死於醫院。

談到他的死亡,婆婆還是會掉眼淚,覺得這樣的好人不該這樣過逝;或者,該死得痛快一點,少受點折磨。

有朋友跟我說,戰爭是送別人的兒子去死。嗯,在台灣或美國也許是,特別是美國,會去當兵的都是新移民家庭或中下階層的孩子。

但在以色列並不是。

做為一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弱勢,但他們不用當兵。在這個從一立國就一直在戰爭中求生存、人口又少的國家裡,以色列人也十分敬重軍人。在以色列喊反戰不當兵的人是會被視為「孩子氣」的。就算是政治人物,也只有現在這一任總理,才不是軍人出身。但他,還是服了三年的正規軍兵役、以及參加了之後二十年的後備軍點召。

戰爭與戰死,在這裡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管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住在以色列,沒有人逃得了這個宿命。

每年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以色列軍隊會派人員至葬有陣亡官兵的墓園致意。全國在十一點會響鐘默哀三分鐘。我們社區有墓園,大部份的人會停下工作,在十一點前前往墓園哀悼。

來以色列三年多,我一共參加了三次默哀典禮。第一次參加時,看到平日樂觀嘻笑的朋友在親人的墳旁放聲大哭,不能自己,讓我驚嚇十分。

不是都過逝了十幾年了,怎麼還是如此哀痛呢?

第三年我結了婚、生了小孩,開始瞭解為人妻、為人母的心情、開始可以理會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開始瞭解有些悲傷是時間帶不走的,就算生活會繼續過下去,人會繼續唱歌、跳舞。

今年的這一天,我開了電視,可能是因為希伯來文有比較好一點,突然發現以色列一些電視台停掉了例行節目,整天報導該年死於戰爭行動中的人。

朋友問我,電視台停掉例行節目?那不是很專制?很像蔣介石死掉的時候?

其實並不。因為所有的媒體並未受限於政府規定。之所以會有紀念專輯,是因為民眾需要。

電視報導很認真,每一個大概都用了半個鐘頭的時間,從小孩出生開始談,那時他如何如何、個性如何如何、喜歡這個那個、進了學校如何如何、在軍中如何如何…大量訪談了家屬及朋友,很多很多的照片,讓電視台的觀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熟悉這個人。

接著,報導轉向士兵死亡後。

軍中每年會辦一些活動,找來死亡士兵的家屬,分享在士兵死亡後,一家人如何的過日子、如何的整理心情、如何彼此打氣。以及很多家庭試著懷念他們死去的親愛的家人,辦健行、辦公益活動、捐錢…。

看著一個個照片中充滿笑容的年輕人及剛成為父親的後備軍人的故事,二個鐘頭後,我突然有著快窒息的感覺,特別是,看到死者母親的臉龐,那抹永遠會存在的悲傷及無言。

很多我的朋友以為以色列人好戰,或是以色列政府好戰,我想這也是缺乏理解。以色列是個民主國家,又是個熱愛人權的國家(西元2000年剛成為第十個立法禁止父母體罰小孩的國家),伊拉克戰爭四年,美國及英國的民眾都快把政府給翻了,為什麼大家會以為以色列人會容忍好戰政府的存在呢?

快五十年的戰爭,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人民及以色列人民早就厭倦戰亂的生涯。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戰爭及戰役?也許從以色列前軍人頭子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夏蕯(Ariel Sharon)上台後的向左轉;現任工黨頭子、國防部長佩瑞汁(Amir Peretz)上台後的右轉(他批准2006年以色列對真主黨的戰爭)中,我們稍可嗅出事情的複雜性。以色列人其實長期在左傾及右傾之中,努力的找出和平的可能性。


只用階級鬥爭及帝國附庸去解釋以色列,我想,是不夠貼近現實、是把人生與是非看得太簡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