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以色列後唸了一年的語言學校,憑著半調子的希伯來文,在幼稚園找了個工作。我工作的幼稚園分成五個園,從三個月到六歲。也是因為希伯來文還是半調子,為了不誤人子弟,我在面試時跟園長自告奮勇帶「幼幼班」(1-3歲的小孩),也願意在需要時,借調到「托嬰中心」(3個月到1歲)幫忙。台灣的朋友感嘆我從掌理、輔佐台灣教育政策大事,「淪落」到天涯邊際的沙漠擦小孩鼻涕、換尿布,不禁替我的「大材小用」抱不平。而我,對這樣的轉變,倒是非常自得其樂。

開玩笑,我嫁到以色列,打算在這裡養育小孩,自然得花時間搞清楚這裡的小孩是怎麼被養大的。再說在這裡沒媽媽可以依靠,我可不想把小孩抱回家的第一天就因為不知所措而坐在床上哭。

而說真的,幼稚園的經驗對我真的幫助極大。

剛生了小孩在醫院時,新手媽媽的我幫 Noya換尿布、衣服的動作,有如軍隊操練一樣快速而正確無比,讓育嬰室的護士們嘖嘖稱奇。我以東亞女性固有的賢淑內向之姿,靦腆微笑的回報她們的驚豔。山中自有奇人在,她們不知的是我在「托嬰中心」還練就了雙手抱一個嬰兒餵奶、一腳還可以順便晃動嬰兒車哄另一個睡覺的神奇技能。中心的褓姆們看過後都拍手稱讚,認為我的功力已足以生養雙胞胎而游刃有餘。

而除了換衣服、洗澡、量肛溫、哄小孩睡覺、聽懂小孩因肚餓/心情不好/尿布太溼/肚子痛而來的各種不同哭聲等保育知識及技術之外,我也認真的詢問了園長,希望她提供我養育知識,讓我可以準備成為一個以色列媽媽。隔天,園長就買了本八百頁 的" 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 給我(註一)。她告訴我這本出自英國作家、全球賣了七百萬本的養育書,同時也在以色列大為流行。也早已有希伯來文版。不過看在我快生產的份上,就不再折磨我的腦子,直接就買了英文版送給我。

喔,是的,不用懷疑,這個戰火連年、全民皆兵的中東國家,對小孩的教養育完全是歐美的那一套、甚至我還認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自由放任。原因非常的簡單:在48年建國的以色列,當時的人口除了建國前就在這裡的猶太人及阿拉伯人(註二)、因中東戰爭而從阿拉伯國家逃出來的猶太人之外,最多的就是在歐洲二戰時沒死在集中營的猶太人。歐洲猶太人在建國後,憑著原有的文化資本及知識,很快的掌握了這個多元文化國家中的政治、經濟勢力,自然而然的,也把原籍國家中的教育方式給帶了過來。

恰好我懷孕生產的這段時光,一些在台灣的親朋好友也同時懷孕生產。我因此得以在網路上跟所有的新媽、舊媽朋友們大談「養兒經」。而很快的我就發現了台、以兩地在教養新生兒上的不同。其中讓我覺得最明顯、差異最大的,是對於使用奶嘴、小孩哭了要不要抱、以及餵養時間表這三件事。

在台灣,很多老一輩及年輕家長,認為能不給嬰兒奶嘴就不要給,擔心會造成依賴、在長大後戒不掉而影響口腔發展;認為不要每次小孩哭了就抱,會寵壞 小孩;認為小孩應該要定時餵,這樣對小孩的胃好、對大人也方便。

相對的,在以色列,大部份的人相信奶嘴有安撫小孩情緒的功用,小孩可以用來穩定自己的心情、得到安全感;小孩哭了是為有需求(餓了、不舒服、想媽媽…)自然就要給小孩回應(擁抱)。因為回應小孩的需求不僅不會寵壞,而且可以增長小孩的自我價值感,以後會發展出較自信、較少需求的孩子;主張前三個月小孩要吃就吃、要睡就睡,這樣做媽的可以早些瞭解小孩依本能發展出來的作息規律。

台、以兩地養小孩的差異,我起初只覺得有趣,很想不用大腦的做成「這是東/西方差異、都是為了孩子好、各有利弊」的學者屁話式結論。

一直到我母親大人的一通電話,我才赫然發現這兩個教養理論的差異,不只是教養出不同的小孩,也「教養」出不同的父母,而理論的背後,有著對待「人」的差異。




註一:" 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 ,second edition, Heidi Murkoff, Arlene Eisenberg and Sandee Hathaway, 2003

註二:許多人都以為以色列中沒有住阿拉伯人,這個印象是錯誤的。1948年以色列建國中,給予原住在該領土內且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國籍。目前以色列有接近2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官方正式語言為希伯來文及阿拉伯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