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母親大人打電話來詢問孫女狀況,劈頭就問:「她有沒有乖,有沒有大人去睡覺她就去睡覺?有沒有孝順不搞怪?」我彷彿像是太久沒聽到中文、一下子反應不過來的楞了楞,還來不及回答,她又接著說:「啊,她都二個月大了,晚上就不要餵她了,不要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又不是在餵豬,一天餵三次就好…」哇,這下子不是中英希文的問題了,我覺得自己聽到的根本是火星話。

這些話在台灣其實再平常不過,那一個當媽的不曾被長輩問過差不多的話、給過差不多的建議?然而,我在聽完母親大人的話之後,卻有一股怒氣忍不住的從心底的往上冒,十分壞脾氣的想要掛她電話。

古語說:「入鄉隨俗」。我沒有打算要在以色列養出擁有「中國文化美德」的小孩,生了孩子之後,自然是看完、聽完書上/鄰居/男方親友/同事/朋友的意見後,以我覺得合理正確的方式教養。

進醫院前,園長來看我,帶來的禮物就是奶嘴兩個,她笑著說:「在以色列有種迷信,認為不要在小孩出生前幫小孩買東西,但因為妳是第一胎,所以讓妳帶著奶嘴,有些小孩從一開始就有強烈吸吮的需要,這時這個禮物會幫上妳的忙。

園長是對的。我家 Noya 以4350公克的巨嬰之姿出生,從一開始就展現「大小孩」的習慣-睡得比一般初生兒長、吃得多但次數少,吃完奶還會不睡覺想要吸東西。連著二天她把吃母奶當奶嘴玩,可以連吸一個鐘頭不放,一要她鬆口,她不是號淘大哭,就一直張嘴做尋奶狀,幾個小時不能入睡。做媽的我抱她抱得腰酸背痛、不知所措。第三天我靈機一動,吃完奶後將奶嘴塞入她嘴裡,她果然心滿意足又咬了好一陣子,就吐掉入睡。

從此奶嘴變成我隨身必備品。當她因為外出環境變化而焦慮、晚上因為各種原因累壞了卻睡不著、肚子餓我卻在車上無法馬上餵她時,奶嘴皆適時的安撫了她的情緒,我也樂得除了我的懷抱之外,還有可以其他讓她安心下來的方式。(註三)

另外,不用猜也知道,我生產後,根本是照著 Noya的時間表在生活。

而那種生活,對於重睡眠的我而言,真是一大折磨。

剛回到家,Noya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睡覺,我趁著她睡覺上網、待客、打掃家裡,等等夜深人靜、極度睏頓,她卻開始清醒要吃飯/玩耍/上大號/肚子不舒服;再加上她不能一次睡長時間,每三/四/五個小時要起床吃一次奶,吃完奶還要玩個一、二個小時才要睡,回家後三天,在極度疲倦之下,我過去「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規律生活從此結束、開始了她睡我就睡、白天不接電話、不接訪客、家事能不做就不做、全心全意「為 Noya而活」的日子。還要工作的老公,則一手扛起採買、煮飯擦地家事、回家後及半夜起床幫我照顧小孩的日子。一直到第二個月開始,我們才逐漸在摸清楚她大概的時間表下,開始出門散步、訪客、吃飯…一步步的重建自己及家庭生活。當然,至今離我重建連續七小時睡眠的生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然而,這些辛苦的日子,我用奶嘴及擁抱回應她的需求、配合她的時間表來瞭解她的個性及習慣,不知不覺的養成了「站在她的立場」替她想的思考方式:

我覺得,從一個人變成二個人的生活,本來就要相互妥協,不過,對方如果是可以溝通、有自主能力的大人,妥協的可以少一點、要求可以多一點,畢竟,合不來可以拉倒。而談戀愛需要時間相互認識,養小孩也是。加上對方是個什麼都不懂、完全依賴本能生存的嬰兒,「認識」她/他最快的方式,就是大人先放棄自己的生活一陣子-大人累一點、餓一下、少見一下朋友又不會死,沒什麼道理要求新生兒配合你的生活習慣而受折磨。

再說,不認識、瞭解自己的小孩前,怎麼知道怎麼做對他比較好?「四個鐘頭吃一次奶」、 「愛哭就讓他哭」,這種「一體適用」的生活方式,倒底是為了小孩好?還是為了大人自身的方便?如果不能從一開始把嬰兒當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反而用「孝不孝順」、「搞不搞怪」這種以父母為主體、子女不管有無理解能力都要「配合」大人的方式來看待,將來父母也會很容易忽略小孩的個體需要吧?

終究,台、以這兩套教養方式,我想並非是東西方之分(也有很多西方國家採用固定餵食等方式)、兩套教養下成長的孩子,也不見得會有太大的不同。唯一的差別,可能是因此而教導出不同心態的父母。

或許也就是在因為在這種「把嬰兒當做一個人」的邏輯生活了兩個月之後,母親大人的話才會突然變得如此刺耳。




註三:那我會不會擔心她以後會依賴奶嘴呢?我可以很自信的告訴妳:「不會」。這個自信,又要歸功於我的幼稚園經驗- 1-3 歲的小孩正是脫離奶嘴的年紀,我在那裡清楚的看到如何運用正確的方式,從降低孩子們對奶嘴的依賴到最後他們再也不感興趣而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