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玩笑,我嫁到以色列,打算在這裡養育小孩,自然得花時間搞清楚這裡的小孩是怎麼被養大的。再說在這裡沒媽媽可以依靠,我可不想把小孩抱回家的第一天就因為不知所措而坐在床上哭。
而說真的,幼稚園的經驗對我真的幫助極大。
自從長大成人,步入三十,周遭朋友一個個結婚後,有關婆媳糾紛/爭吵/相互埋怨等故事早就己經聽到耳朵生繭。雖然大家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但「惡婆婆及壞媳婦」的各類傳奇故事卻延續古今,從來沒有停止上演過。所以自認為是新女性的我,雖然主張「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但也早就覺悟到:除非兩個人無親無靠、遠走高飛,不然,「婚姻一定兩個家庭(族)的事」。
跟老溫認識相戀十天後,兩人兩地分隔了一年半(我在台,他在以),其間除了兩人 email、webcam 不斷,當時婆婆也十分努力的「幫兒子追女朋友」(註二)。不僅是三步五十的跟我聯絡、話家常,甚至連我的生日,她也不忘千里迢迢的從以色列寄禮物給我。後來在跟老溫決定我們的「巢」要築在那裡時,我跟婆婆從通信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是促成我強力堅持要在以色列開始新生活的原因之一。
來到以色列之後,婆婆對我的照顧更是無所不至。語言學校的作業,她幫我檢查更正、帶著我認識以色列的風土人情、老溫去軍隊的那個月(註三),每天打電話關心我的生活起居、每個星期五晚上的家庭聚會日,當我因為大家用希伯來文討論得興高采烈而益發無聊時,她會體貼的坐到我身旁用英文跟我聊天。
晚上跟老公提到醫院打電話來要我星期二去做產後檢查。
老公拿起手機查了一下他的行事曆「可是,那天我要去北部出差」他有些沮喪說道。「嗯,沒關係啦,我自己去就好。」我答道「可是,醫生…」他還沒說完我就打斷他的話「沒關係啦,總要給他機會練英文,給我機會練希伯來文啊」我知道他在擔心我跟我的俄羅斯醫生會溝通不良。
「那,我是不是找我媽來做 babysitter?」 他又想了一下問道「喔…這個嘛…」這下換我遲疑了。